English

结构调整:进一步发展的前提

1998-03-3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志达 我有话说

提起深圳的华侨城集团公司,人们可能比较陌生,可提起深圳的康佳、锦绣中华、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,人们却十分熟悉,殊不知,“孵生”培育出这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的,正是他们的母公司———华侨城集团公司。

华侨城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,是我国新时期引进海外华人华侨资金、技术和人才的一个经济开发区,是开展侨务工作的一个窗口和基地,同时也是一个大型国有企业。到1994年,华侨城已发展成为一个拥有上百家企业的大型综合性集团公司。和其他许多国有大型企业一样,华侨城集团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产业过于分散、经济结构不合理、效益下降、后劲不足等问题。当时,华侨城集团公司下属的百余家子公司中,经营领域遍布在手表、自行车、照相机、玩具、服装等20多个行业,相当部分企业处于规模小、档次低、效益差的状态,近90%的中小企业占用了集团公司近50%的资源,而产出的利润却不足集团公司利润总额的10%。亏损企业最多时近20余家,并有进一步扩大趋势。

怎么办?

必须进行经济结构调整,决不能让那些亏损企业拖垮我们!经过深入的思考,集团公司果断决策。

实施结构调整谈何容易,每个企业的建成,都凝聚着华侨城人的心血,哪一个不是母亲身上的肉?它们在华侨城的发展中都有过贡献,现在要调整掉部分企业,仅感情这一关就很难通过。

一位照相机生产企业的负责人向集团公司总经理任克雷请求:“再给我贷款200万,我保证扭转亏损。”

“我可以再给你1000万,你能使你的企业成为照相机行业的‘大哥大’吗?”任克雷反问。

那位负责人默然。

1996年7月,华侨城几乎在同一时间召开了两个重要的会议:一个是骨干企业工作会议,主题是研究如何加快骨干企业发展问题,可以想象参加这个会议的企业老总们是何等的雄心勃勃、踌躇满志。另一个则是中小企业工作会议,主题是研究整顿整合问题,也可以想象参加这个会议的中小企业的老总们心情是何等的沉重。

要有所为,就要有所不为!结构调整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前提,为了发展,必须退出一些领域,集中力量发展有优势的产业。

集团上下终于形成了共识,并确定了华侨城产业投资的若干原:在发展方向上,坚持集团发展多元化,但子公司发展必须专业化,不允许子公司在不同产业领域里相互“窜笼子”,即使是集团的多元化发展,也必须是有选择的,不搞盲目多元化;在投资领域上,集中力量发展自己有优势的产业,对其他不具备优势的产业领域,原则上不轻易进入;在投资方式上,集中资金财力,每投资一个项目,力争使其成为该行业领域中最大的、最强的或最好的,决不“小打小闹”,不撒“胡椒面”。

通过经济结构调整,华侨城对那些没有发展前途的中小企业,或是清盘破产、或是股权转让出售、或是租赁承包、或是兼并联合,而对一些优势产业的骨干企业,则从资金、人才、资源等方面重点倾斜,让资源进一步向这些产业集中,促使这些产业快速发展。截至1997年底,华侨城先后调整企业40多家,盘活资产9000多万元,企业总数由原来的100余家减少到60余家,企业经营的行业领域由原来的20多个逐步收缩集中到家电、旅游、房地产等几个重点产业领域。

企业数量减少了,产业领域集中了,一批“经济巨人”成长起来了。以康佳为主体的华侨城家电产业的销售收入由1995年的36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72亿元,两年中翻了一番,并连续四年保持全国彩电行业第二位;华侨城旅游业每年平均增长率保持在15%以上,在广东省排位第一;华侨城房地产业销售收入由1995年的1.5亿元增长到1997年的3.2亿元,两年中增长了一倍多,在深圳市排位第四。与此同时,华侨城整体经济实力快速增长,1997年华侨城集团公司销售收入、实现利润、企业总资产、净资产分别比1994年增长116%、69.4%、116%、110%,各项主要经济指标连创新高。

华侨城的实践证明,企业,尤其是一些大型企业集团,调整好自己的经济结构,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所进行的一种必要的选择,调整是为企业在更高层次上再发展打基础。这个问题解决好了,企业才能稳步快速健康地发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